崇州市·天目寺
崇州市天目寺历史简介
天目晓钟声八百,水流山峙终难隔。
诗人说梦梦何深,惊醒风尘名利客。
___晏补之.清
《古天目寺图》
康熙《崇庆州志》记载了一句:“天目晓钟,治北。”天目指天目寺,原址在今市委院内。寺内悬一古钟,每天清晨敲击,声洪如雷,八百里外皆可声闻,由此成为蜀州一景。
老殿是重建前的唯一一座古老的殿堂......
天目寺为崇州市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。据宋代文献推算,始建于隋唐时代,寺内空气清晰,环境幽静;在明末毁于战火,清康熙年间重修;北宋有张方平“重建天目寺记”并与其他七个景点连在一起,称之为“蜀州八景”。
在南宋孝宗淳熙元年,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里用深情的笔融描写过它独特的“倒影塔”和“清音摇天风”的塔铃,寺内悬口古钟,凌晨相击,声若雷霆,映山映水,八百里外皆可闻,誉为“神钟"。
在八景探中写到:”当你沉浸在无边的野趣中时,巨大的钟吼突然惊醒你的遐思,那声音泛起的洪波越过您向前滚滚而去,远远的,远远的消失在八百里之外“。相传皇帝获息,下旨抬进京做”紫阳钟“,途中沉沦陷于陕交界处下,此处因而得名为陷钟---汉中。汉中的生动传说,奠定了脍炙人口的蜀州八景之一的”天目晓钟声八百“和"天目钟声惊幻梦,净土法门渡众生“的诗句。
而今的天目寺于二00七年经四川省民宗局正式批准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,寺内空气清晰,环境幽静,已恢复修建了山门天王殿、观音殿为主体的仿古建筑。殿内雕梁画栋、庄严雄伟并配建了僧寮、居士楼及五观堂等。
随着崇州田园城市的发展,天目寺也将逐步恢复成一座与城市相依、相存、相协调的寺院。目前正规化恢复重建光明殿、大雄宝殿、念佛堂、天目塔及连廊、碑亭等。完善寺庙功能,彰显宗教文化氛围,使古老的寺院恢复昔日森林古刹丛林气象,成为一座独特的佛教场所。
除了文首一首诗外,历代诗人对天目晓钟也时有唱和......
天目晓钟
明.杨高鹏
明发怀人不寐时,梵王高阁晓钟催。
此声似唤人间子,定省高堂莫更迟。
天目晓钟
清.张象文
寺依雉堞不依村,茂草新开址尚存。
未见鲸音传帝座,徒闻鱼响击空门。
乱余云水居初定,劫后伽蓝淚有痕。
幸得薄书多暇日,重来胜地载清尊。
天目晓钟
清.何明礼
曾传鲸吼播江村,响寂灵光岿独存。
岂为金轮垂法界,还留玉带镇山门。
功名古篆长森目,碣卧荒苔半蚀痕。
此日冰衙琴韵绕,齐瞻西眷北辰尊。
夜闻塔铃及泉声
南宋.陆游
山泉泻幽窦,塔铃摇天风;
清音无时尽,静夜尤璁珑。
嗟我走红尘,市声聒欲聋;
多生耳根业,赖此一洗空。
梦骑白凤皇,佩玉朝珠宫;
觉来抚枕叹,月满草堂中。
天目晓钟
明.张宁
山暗树冥冥,潮音振海生;
断依残漏尽,喧杂曙乌鸣。
远梦惊长乐,迷途想化城;
如何长往客,犹著夜衣行。
天目晓钟–敲响八景文化复燃之声
关于蜀州八景,有一首诗是写清楚了的。
唯爱西湖夜月圆,前村牧笛响悠然。
四桥官柳依依绿,东阁红梅朵朵鲜。
天目晓钟声八百,西江晚渡客三千。
岷山晴雪无古今,白塔斜阳照九川。
天目晓钟运京城
古时候,蜀州城天目寺内有口大钟,每天早晨和尚们照例要撞一阵钟。那钟声特别响亮,应山应水,周围七、八百里都听得见,人们叫它”神钟“。
这事一下传到京城皇帝那里去了,皇帝马上下圣旨要蜀州官员派人把神钟送进京城。
州官接到圣旨不管怠慢,立刻从民间拉来六十四名大汉,派官员限期押运到京城,误期问斩。蜀州到京城几千里,大多山路崎岖,交通不便,期限又紧,抬工们知道这差事凶多吉少,可能有去无回,但谁也不敢违抗圣旨,只好咬紧牙巴,顶着日晒雨淋,白天黑夜抬着赶路。过剑门,穿栈道,翻秦岭,辛苦劳累不说,摔死、砸死、饿死、被押差官打死......还没出川便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。剩下的人不能换班歇气,个个磨烂肩、压弯背,精疲力尽,恳求押运官让歇口气。押运官不肯:“少废话”!赶紧走!误了期限,老子吃罪不起!“抬工们忍气吞声,只是继续赶路。
到了陕西地界以后,抬工们实在支持不住,于是互相丢了个眼色,同时把抬杠一甩,只听得”哐啷“一声,大钟落地纹丝不动。押运官举鞭估倒要抬工抬走,哪知大钟坠地后不断往地下陷,还越陷越快,一会儿就陷进地里不见了。抬工们明知道难逃一死,被处死不如逃亡,逃亡或者还有生还的机会,大家一声呐喊,用抬杠打死押差官,便各自很快逃散。
那”神钟“陷下去的地方从此就叫陷中(汉中)。
请长按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ongzhouzx.com/czzx/131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