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讲“不时不食”,按照节气时令吃蔬果,才最有味道。苏轼说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我想还有下一句,便是食不可无笋。笋是竹的嫩尖,可以美食成席,也能生长成竹,以坚韧傲骨、虚心有节的特质,变成文人墨客口中的岁寒三友之一,也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。
竹有观赏和美食属性,竹叶可以酿酒煮茶,还能入药清热除烦。其实对于许多80后、90后来说,竹还是童年的回忆,比如夏天里带来凉爽的竹席、竹凳,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竹蜻蜓、竹噼啪(竹筒枪),帮妈妈背起的竹篓、吊在空中装满鸡蛋的竹篮等等。最近全国各地火起来的竹筒奶茶,将竹筒当做饮料杯,贴上醒目的城市名称,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神器。
与竹相关的食与物,实在不少,成了不少地方独有的家乡味道,也陪伴着我们的成长,编织成一段段时光记忆。本期话题,我们就来聊聊川西竹编。下面,进入《铖品记》第19期。
铖品介绍
我手边有一个竹编铃铛,小巧精致,算是个人手工编制而来(当然这是在竹编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的,若是让我一个人手忙脚乱,恐怕早就没了那个耐心)。这个竹编铃铛来自川西崇州市的道明镇——这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,人们依竹而居,削竹为器,可谓“山上清泉山下流、家家户户编花篼”,据说曾经全国80%以上的竹编制品都来自于此。
00:18教我竹编的老师,便是地地道道的道明镇人。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有精巧的竹编技法,让一条条看似普通的竹条,仿佛有生命力般穿梭组合,在手中编制成新的物件;也有对竹编师的改观——从前编制一对市场价百元多的花篮,编制者只能赚几毛钱,因此从事竹编工作的往往是当地年长妇女,以此补贴家用,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但是如今在文旅振兴的助力下,竹编师呈现出年轻化的面貌,他们认可竹编非遗文化,在竹艺村找寻艺术空间,让竹编这项传统技艺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曾经的空心村,运用现代建筑工艺,打造出独具风格的网红建筑“竹里”,竹内有筑、竹里有院、竹外有田,从空中俯瞰是一个8字,又像是代表着无限的可能的∞符号。与此同时,川西竹编也在非遗传承、文旅融合、艺术创新中,从原本不起眼的质朴手工艺,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,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ongzhouzx.com/czyw/17038.html